田力 連捷:以博物館為媒講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故事
田力 連捷
寧波自古就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同時,寧波也是一座彰顯現代化濱海大都市氣質的“博物館之城”。據統(tǒng)計,寧波正式備案的博物館有79家,博物館數量在全省設區(qū)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國排名第八。特別是寧波還擁有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包括寧波博物院(寧波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院(天一閣博物館、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以及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在這些博物館中珍藏著大量曾經伴隨著東西方的人員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而出現的文物。此外,寧波還保存著眾多與中外交往相關的遺址遺跡,比如永豐庫遺址、高麗使館遺址、天后宮遺址、漁浦碼頭遺址、江北老外灘建筑群等等。它們向公眾“講述”著其所見證的那些文明互鑒的故事。
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客廳”,承擔著公共教育和社會服務的職責。高校及科研機構與博物館開展合作,有利于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教育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發(fā)展。寧波大學歷史學學科擁有中國史全日制學術學位碩士點和博物館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點,其學術定位是“立足浙東,放眼全國,面向世界”,以浙東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外關系史教學與研究正是本學科的一大特色。“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背景,也需要從中西文化關系中探尋,如何以地方博物館以及文化遺址遺存為媒介,充分發(fā)揮文物的思政教育功能,講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故事,授好中外關系史課程,培養(yǎng)具有廣博學識、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的文博人才,是一個極富意義的課題?梢詮囊韵路矫嫒胧郑
主題展覽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
根據中外關系史研究的相關內容,利用博物館的常設或臨時展覽,特別是那些聚焦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覽,進行主題教學。比如,講授中國瓷器的對外傳播時,以寧波博物院珍藏的“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等瓷器作為切入點,講述唐代寧波越窯青瓷對外貿易的繁榮盛景,最終落腳到海絲繁榮在古時、復興在今朝的當代意義。又如,在講述清代的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時,可組織學生參觀中國港口博物館沉船科技保護修復區(qū)里的“小白礁Ⅰ號”清代沉船船體構件以及沉船出水文物。這艘在清道光年間沉沒于浙東沿海往返南洋航線上的船只,為探索清代中外貿易史、海外交通史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博物館是展覽交流的國際舞臺,也是文明互鑒的對話場所。比如,在陸上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和意大利,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策源地,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2023年,寧波博物院聯(lián)合意大利4家博物館以及國內的多家文博單位聯(lián)合策劃的“大河文明”展,展示了來自中意兩國博物館的199件(套)文物,將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文明見證物聯(lián)系在一起。像這樣的聯(lián)合策展在寧波這座正在勃興的“博物館之城”會越來越多,讓人們在家門口就看到遠道而來的他國文物,感受文明的碰撞。遇到這類展覽,“中外關系史研究”這門課也應當及時將其融入教學。
重視“受教”體驗強化實地考察
博物館通過展示與中外關系相關的文物、文獻、藝術品等,為學習者提供了直接觀察歷史證據的機會,使得抽象的歷史概念變得具體可感。特別是由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這些藏品的文化底蘊提供了一種鮮活生動的表達形式,極大地增強了育人效果。比如,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等技術手段為受眾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相較于單一的課堂教學,這些新媒體、新形式的廣泛運用,激活了古老文物的時代生命。“中外關系史研究”課程應當分析新形勢下學生的所思、所需,為“受教者”精準畫像,積極將上述新興的博物館資源融入教學,引起他們的思想共鳴和研究興趣。
寧波眾多的海絲文化遺址作為一種“活生生”的歷史教材,能夠讓學習者親身體驗到歷史的真實感。比如,在講授唐宋時期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交往一節(jié)時,可以去探訪波斯巷遺址和月湖之畔的古清真寺,前者是北宋時期波斯商人在寧波的聚居之地,后者則是唐代伊斯蘭教入華的重要遺跡。又如,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一節(jié),便可去天童寺探訪,在宋元時期,該寺是求法日僧前往朝拜的重要道場,他們把在此學到的禪法以及文學、藝術、建筑等帶回日本,對日本佛教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天童寺甚至被日本曹洞宗奉為祖庭。還如,在介紹近代的西風東漸和新式教育建立一節(jié)時,就可以赴江北岸老外灘、英國領事館舊址、浙海關舊址、寧波教育博物館(甬江女子中學舊址)等地進行參觀學習。
實踐教學協(xié)同育人
建立人員互動機制,可以根據“中外關系史研究”課程的教學內容,邀請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員走進高校課堂舉辦講座,或者在博物館內開展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專業(yè)解讀和深度學習的機會。建立理論+實踐機制。聘請博物館資深專家擔任研究生實踐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將文獻研讀與現場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實地參與博物館的藏品整理、展陳設計、文物保護實驗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熟悉了課程內容,又實踐了方法,還掌握了博物館儀器設備的使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逐步提升專業(yè)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導學生對于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式探研,結合中外關系史研究當中的一些重要議題,積極參加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互聯(lián)網+”、“挑戰(zhàn)杯”等賽事,從而深化其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科研能力。(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OBE教育理念下《中外關系史研究》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最終成果)
。ㄗ髡叻謩e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寧波市重點文化研究基地浙東學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寧波大學博物館專業(yè)碩士點研究生)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yè)...
詳細
|